俗語說「舌根」在醫學上稱之為「舌繫帶」。它位於舌頭的下方黏著於口腔的底部。在胚胎發育的期間,我們的舌頭是黏著於口腔底部的。隨著胎兒的成熟,黏連的胚胎期細胞逐漸吸收,舌頭前端逐漸的脫離口腔底部而能自由移動。到出生時,百份之九十以上的新生兒會有一個前端圓鈍,但前後上下移動自由的舌頭。嬰兒也就靠此一器官來完成早期吸奶及吞嚥的工作。此時期的舌頭功能最重要的也就是如此。有少部份的嬰兒舌頭外型在剛生出來時已成茶匙狀的圓尖形,但大部分的嬰兒的舌頭是呈現湯匙狀圓鈍形,有些甚至在中間,舌繫帶的前端處會有稍微的凹陷點。隨著年歲的增長,舌頭的前端會再延長,而逐漸成圓尖形;且舌繫帶亦會再退縮使舌頭的靈活度增加以備開始講話。

 

台語說「舌根太緊」,醫學名稱為「舌黏連-Ankyloglossia」。在過去一直被認為與嬰幼兒的幾個毛病有關係。除了導致吸奶喂食的困難及會引起牙齒長的不好之外,被歸咎最厲害的是它會影響幼兒學習講話的能力。據說十五世紀的產婆,指甲都留得長長,修得尖尖的,每當一個嬰兒生下時,除了整理臍帶之外會順便隨手一捏可將舌繫帶切斷,已避免日後不會講話。其實據統計,真正有意義的舌黏連並不多,大約一萬個新生兒中只不到五個。而所謂有意義的「舌黏連」的定義是指因舌繫帶的關係導致舌頭無法伸出嘴唇之外稱之。這不到萬分之五的患者真正引起講話口齒不清的卻又更少了。70年代曾有詳細的研究,用國小六年級的學童構音作測驗,以舌繫帶的長短分成兩組比較。發現舌繫帶短的一組其構音講話能力並不比正常的為差。

 

在整個語音系統內有一些語音是比較晚才能熟練的。如齒尖音,摩擦音,捲舌音等。同時嬰幼兒對於發音點的時間控制也不是很好,種種發育上功能性的輕微遲緩常被指為是由於舌繫帶太短之咎。有時開完刀之後,由於神經系統成熟度的逐日完成,使得口部神經肌肉之協調運動改善,致使主張舌繫帶開刀的人振振有詞的聲稱是開刀的功效。實者,若不開刀,兒童口語能力仍會在4~5歲左右完成,大部分被誤以為因舌繫帶所造成的困擾均能在那時解決。

當考慮是否舌繫帶黏連引起構音問題時,有幾個原則提供做指標: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假若小孩的舌頭可以舔到嘴唇,而由外面可以看得到它,這個舌頭就足夠發出正常的各式語音,舌繫帶決不是它發音不正的罪魁禍首。也就是說剪短舌繫帶並無法解決講話不清楚的問題。

          舌繫帶厲害黏連導致舌頭無法靈活運動,在新生兒即可發現。在早期一定會影響吸奶,其手術矯治應在新生兒期,以免影響到吸食吞嚥的順利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幼兒大部分常用的聲母與韻母其正確構音能力在四~五歲之間成熟。若懷疑是舌繫帶部份黏連導致無法正確構音,滿五歲時應是最好評估的時候。

 

舌繫帶的手術雖然簡單,不必麻醉,危險性不高。但引起出血、感染以及體質性異常結痂仍時有所聞。當然不必要的手術,仍應已能免則免的態度為之。

 

~~~~~轉貼自網路文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rley39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